什么是扁平足?
扁平足,俗称“平脚板”,指的是正常足弓缺失,也称为“足弓塌陷”。足弓通俗来讲即脚心窝处的“拱门”结构。从外观上脚部内侧来看,内侧的骨头过度凸出或下陷;从后面看,足后跟外翻;从前面看,还可能存在前足的外展。
足弓起到什么作用
会不会产生变化?
足弓能保证人行走时足底支撑的稳固性,并吸收承重压力的反作用力带来的震荡。儿童刚出生时是没有足弓的,随着生长发育会逐渐出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18个月的幼儿有97%存在平足,3岁儿童平足的概率为54%。而在7岁前,足弓会快速发育形成,8岁时平足率可降至23%,因此8岁前称为生理性平足。12岁时平足发生率为11.8%,此时发生率接近成年人。
从数据分析得出,
小儿扁平足发生率还是较高的
但容易被家长忽视
那么家长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扁平足?
一般来说,家长可采用较为简单、具有初步判断方法的足印记法。首先在地面撒上面粉或在脚底沾上颜料,然后查看小朋友行走的足印,对比下列图片来判断是否为扁平足,以及其严重程度。
同时,还应进一步判断区分柔软性平足和僵硬性平足,这与后续治疗息息相关。
若足部在非负重状态下足弓存在,站立后足弓即消失,此时由于关节的活动性尚存在,称为柔软性平足。反之,畸形不能复位,则称为僵硬性平足。
造成儿童扁平足的原因有哪些?
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引起足踝部肌肉、肌腱或韧带的功能不全,骨骼结构异常,以致足弓结构塌陷从而发生扁平足。
此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扁平足的发生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男孩患病率高于女孩。同时,体重与扁平足发生率呈正相关,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样会影响足弓发育,包括儿童足部被过度保护,如24小时长时间穿袜子,在减少足部与外界接触的同时,也降低了末梢神经敏感度,影响足部肌肉韧带的生长发育,而赤足相对于穿鞋的平足发生率更高。
很多家长可能会担心小孩走路太晚,让未满十个月的宝宝提早行走,此时宝宝的足部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使足弓发育迟缓或是变形;习惯“W”型坐姿的孩子亦容易诱发平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