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我们服务纽约华人:捐款链接 Donation
联系我们,帮助提供更佳资讯! | For Providers

纽约华人医生网

动动手指,轻松寻医。月服务2.5万纽约华人!

慢性荨麻疹,想改善坚持三点

纽约华人医生网   发布于:09/30/2021
健康话题: 皮肤科

荨麻疹是一种皮肤过敏反应,许多人可能都多少有过这个现象。但是有些人由于体质及一些其它因素导致荨麻疹反复发作成慢性荨麻疹,治疗难度也加大。所以,想要控制荨麻疹的发生,就需要正确地认识如何去改善它。

荨麻疹风团从米粒大手掌大,略隆起鲜红,淡红,或苍白色表面扁平或微凹,一般是圆形,或不规则图形,可相互融合成环抱状,或地图状。常突然发生,经过几分钟或几个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即逐渐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常伴有其痒,刺痛感烧伤感 治疗荨麻疹的方法主要是寻找和去除病因,其次是药物来对抗体内引起荨麻疹化学物质,常用抗组胺药物。


反复得荨麻疹,这五个原因你需要细心查找:

  1. 饮食有关:本身荨麻疹也属于一种过敏性反应,因此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对于易过敏体质的人来说,就不能吃一些容易过敏的食物,有些人对于海鲜和高蛋白的食物就不能吃,吃了就特别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2. 药物有关:在生活中有一些药物可能也会引起荨麻疹反应,比如青霉素会通过身体免疫机制引起荨麻疹,另外一些血清疫苗也很容易刺激患者身体的免疫系统,其实长荨麻疹皮肤过敏本身就是一种身体反应过度的表现。
  3. 环境有关:如果经常遭受日光照射或者是其他介质的刺激,也容易引起荨麻疹的情况,比如受到湿热之气的侵扰,身体有可能会出现荨麻疹。
  4. 过敏原有关:荨麻疹主要是集体免疫力攻击身体组织而引起的一种反应,但患者身体属于过敏体质的话,如果接受了一些易过敏的食物,就容易把身体的免疫能力激活,因此就容易出现荨麻疹等一系列过敏性反应。
  5. 感光性食物有关:如果你频繁出现荨麻疹的问题,建议在平时的饮食中少吃感光性较强的食物,这种蔬菜更容易刺激我们的皮肤,像我们常见的大蒜,香菇,柠檬都属于感光性较强的食物。

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原因多与感染、自身免疫、精神因素等有关,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烦躁的状态下,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时候,容易引发慢性荨麻疹。

荨麻疹属于一种慢性的皮肤病,其引起的原因与皮肤过敏,自身血液都有很大的关系,当然有些原因尚不明确,在治疗上主要还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了解荨麻疹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减少焦虑感,所以做好针对性的防护尤为重要。


想要改善慢性荨麻疹,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建议你做好这三点:

  1. 不要热敷:有些人痒到会想用热敷,虽然热可以使局部的痒觉暂时不那麼敏感,但其实反而是另一种刺激,因为热会使血管扩张,释出更多的过敏原,例如浸泡在过热的温泉或是澡盆中,或是包在厚重的棉被里保暖过渡都很有可能引发荨麻疹。
  2. 过敏性荨麻疹是有过敏引起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远离过敏原,药物引起者应停用过敏药物,食物过敏引起者,找出过敏食物后,不要再吃这种食物,比如蚌肉、虾、螃蟹等等。除此之外,治疗时应注意查找感染病灶,给予相应的治疗药物并警惕败血症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出现。患者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要看到反复新出的皮疹,就忧心焦虑,这样对疾病恢复是非常不利的,日常要合理膳食,劳逸结合。
  3. 如果能迅速找到荨麻疹的过敏原,再加以去除,是最好不过的。但是我们知道荨麻疹的病因非常复杂,荨麻疹过敏原时一项很艰巨的任务。荨麻疹大多采用以内服抗组胺药物,很多荨麻疹患者在治疗的时候,选择用激素进行治疗。我们不可否认激素在治疗的时候确实有着很好的效果,但是长时间或大剂量使用激素类药物,会成瘾导致依赖性,最常见的是用药后病情好转,一旦停药后,用药部位原发病变加重。当重新用激素后,荨麻疹的病情好转或消失,如再停药,反跳性再发,而且比以前更严重。
    由于过敏源刺激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使体内免疫球蛋白E异常增多,反复接触过敏源使体内产生大量的IgE抗体并长久的附着在免疫细胞上,导致组胺等炎性介质的分泌伤害自体的一种免疫反应,从荨麻疹的免疫学上看,治疗的根本应控制IgE,调节免疫球蛋白的平衡为主,目前荨麻疹的治疗多停留在抗组胺等炎症阶段,一部分人会通过提高免疫力来尝试治疗,但过敏并不是免疫力低所致,人体的五种免疫球蛋白分泌失衡才是疾病的根本病因,目前免疫学研究对解决引起荨麻疹的IgE抗人抗体治疗方法就是大量补充人体抗过敏益生菌欣敏康来降低体内的IgE抗体,通过补充欣敏康抗过敏益生菌刺激干扰素分泌来调节免疫球蛋白的平衡,由内而外调整患者过敏体质,解决皮肤过敏发生及复发的难题。

纽约华人医生网


涵盖纽约各区(纽约,布鲁克林,法拉盛)近600名华人医师的诊所信息。快速搜索纽约曼哈顿、布鲁克林、法拉盛等城区,华人医师信息。

更多信息


健康知识


Copyright © 2019-2024 纽约华人医生网 All Rights Reserved